從小學開始,就看著學校老師們打羽球----大溪國小,民國50初年,羽球運動在桃園縣應該是從大溪國小開始的吧!看著老師們在球場上廝殺,每個人有每人的打球方式、脾氣,看著他們在球場上吼叫、發脾氣、鬥嘴,讓我不自覺也喜歡上這個運動。記得當時球打的較好的幾個老師-----汪建國、游仲根、游祥標、黃健二、丁行全、江明德、廖為祥....,年紀都很大了才接觸這項運動,因此球技並非頂尖,但他們的運動精神卻非常感人,尤其是汪建國老師,40多歲了還代表桃園縣參加當時的省運會,每天一早在大溪公園邊跑步邊揮拍的情景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汪老師鬥志旺盛,但脾氣卻很大,有次他比賽輸球時,我還在旁邊幫他加油,遭他破口大罵,至今仍餘悸猶存!


以當時的經濟條件,交學費都有問題了,打羽球的花費高,因此我根本不可能學打羽球,而當時可打羽球者,大部分都是學校老師的孩子,如:黃明祥、呂芳建、呂芳亮、孫忠詮....。因此後一代桃園縣的羽球代表隊也都由他們所囊括,一般人很難贏得了他們,這是很現實的問題,漸漸地羽球風氣打開了、普遍了,接著才有各階層的小孩投入羽球運動,呂芳陽、江國偉、葉明蒼、黃郁琦、游明泉、鄭添旺....是新一代、再接著姜金明、姜金龍、邱憲祥、張家昌、王俊寬、簡良茂、劉春顯....又代表了另一代。桃園縣的羽球史,說來話長,日後再找時間另行為文詳述。真正開始接觸羽球是在大學時代,但也屬插花性質,並沒有真正投入,說真的,當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投入!而真正開始投入打羽球是在當完兵、在桃園農工服教職開始,因居住大溪,大溪的羽球風氣又盛,因此自然而然就一頭栽進去了。而開始帶球隊、開始教球,是因為有一批大溪國中羽球隊的球員進入桃農就讀開始的,我住大溪、又在桃農任教、也喜歡打羽球,因此自然就擔起教練的重任了,說真的:每個球員的實力都高出我很多,當教練是掛名,其實是我跟他們學羽球,在此,要特別感謝姜金龍、邱憲祥、張家昌他們,帶領我入行。一帶4年,學學教教,也磨練出了一些名堂,且跟著他們四處比賽,多了一些觀察、體驗的機會,開始懂得如何帶球隊、如何教球,因此從70年初一直到現在都還擔任教練跟球員的角色,一直都沒有停過!!


帶球隊是一回事,因球隊的球員本身已有基礎,你只需擬訂計畫,體能、球技、功課,按步就班來即可!(其實帶球隊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,其中酸甜苦辣只有帶過球隊的人才能體會,外人很難理解,因此輕鬆帶過!)。捫心而論,教初學者打球,才是我感到最快樂的事!從不會拿球拍,到可以打長球、殺球、切球、發球、挑球、放短球,跑米字行腳步,上場與人較量,最後還可以參加正式比賽,看這些小朋友一天天的長大,球技也一天天的進步,滿足感、成就感充滿內心,非任何言語所可形容。帶小朋友打球,最好是5、6個人一班,年紀相仿,從基本動作開始,讓他們之間有比較、有競爭性,學習效果是最佳的,一周1~2次,每次1.5小時,以學期為學習週期,一般而言,兩年後就可看到成果。帶過的小朋友,年復一年,其實他們所帶給我的一切,比我所教給他們的還多,這也正是我一直樂此不疲的一個主因!!相信,若時間、體力尚可,我還是會一直教下去的,真的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